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进展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王奇慧团队在猴痘病毒治疗性抗体研究中取得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1 文章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王奇慧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 Two noncompeting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argeting MPXV B6 show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orthopoxvirus infections研究论文。该研究为治疗猴痘及其他正痘病毒感染提供了两株富有前景的候选单克隆抗体。

猴痘病毒(MPXV)引发的猴痘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已有疫苗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但是近期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它们的有效性有限。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但是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痘苗免疫球蛋白(VIG)都尚无关于其在人体评价抗猴痘的有效性数据。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够有效应对MPXV的治疗策略。

MPXV具有两种不同的感染性颗粒,胞内成熟型IMV和胞外囊膜型EEV,它们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其中IMV表面L1、A27、H3、D8及EEV表面B5、A33(蛋白名字以VACV中命名),已被证明是重要的免疫原。值得注意的是,VIG中靶向B5的抗体在VIG对EEV的中和能力上发挥着主要作用,这表明B5是人体内发挥EEV中和活性的抗体的重要靶点。因此,本研究聚焦MPXV中与VACV B5同源的B6进行抗体研究。

本研究首先评估了在天花疫苗接种计划结束前出生的牛痘疫苗接种者对MPXV B6抗原蛋白的先存抗体水平,然后从一个接种者中鉴定分离出两株单克隆抗体,hMB621和hMB668,它们靶向B6蛋白上的不同抗原表位。结合实验证明,这两株单克隆抗体均表现出了对B6及其在痘苗病毒(VACV)、天花病毒(VARV)和牛痘病毒(CPXV)中同源蛋白的广泛结合能力。中和实验证明,这两株抗体对VACV表现出强效的中和作用(图1)。动物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通过腹腔注射给药,这两株单克隆抗体均展现出对VACV有效的体内保护作用(图2)。此外,研究还解析了B6和hMB668的复合物结构,首次揭示了B6的结构特点以及抗体的结合表位。

1 抗体体外中和效果

2 抗体体内保护效果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赵润初、助理研究员仵丽丽、微生物研究所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孙俊清、微生物研究所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刘德志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研究所王奇慧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感谢北京地坛医院陈志海主任提供血液样本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