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聘 > 高级人才招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招募海内外英才加盟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09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http://www.im.cas.cn)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国立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所坚持“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的战略定位。以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微生物资源、微生物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设有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另设有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菌物标本馆等基础设施平台。位于中国科学院奥运村园区,毗邻国家5A级森林公园。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在高福院士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建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一站式研究平台,实现了多个产品从“发表文章”到“临床应用”,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为该学科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为中国科学院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科技智库。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指导,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进化、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病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前瞻性基础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防治的新理论、新策略研究,坚持源头创新,包括疫苗、抗体、免疫治疗及小分子药物的研发。目前重点实验室共由22个研究组组成,现有院士1名、研究员21名,副高级职称19名,固定人员共82名,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8名。

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诚邀海内外精英加盟与合作,做科技“国家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人民。

 

一、招聘学科与研究方向

根据研究所“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病原感染免疫现代疫苗技术领域,重点引进如下方向优秀青年人才(但不局限于):

1.病原跨种传播与变异监测预警

开展重要病原微生物监测和预警研究;新型变异病原的流行病学、感染特性和传播特性研究;新型变异病原的遗传变异和演化规律研究;新型变异病原的宿主感染谱和跨种传播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关键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跨种传播的分子基础;病原微生物跨种传播的干预阻断靶点与技术。

2.病原感染致病机制与关键干预靶点

重要病原微生物感知、入侵、感染人类及其他宿主的分子机制与共性特征;病原关键致病因子、微生物组等在急、慢性感染、调控宿主免疫以及感染诱发癌症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模式;创新药物作用靶标的发现、精准靶向药物与新型抗生素开发等关键技术。

3.病原耐药与新药创制

开展病原的常态化监测,揭示病原遗传变异规律以及耐药特征;重要病原微生物在耐药发生等过程的分子机制与环境机制,阐明病原微生物、人体微生物组与宿主之间的互作调控机制;微生物种群和微生物组对致病与耐药性的重要影响和调控过程。

4.创新疫苗设计与合成关键技术

鉴定病原微生物关键免疫原和广谱保护性表位,建立免疫原理性设计新技术;发展多线路疫苗搭载技术,突破核酸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及纳米颗粒疫苗等前沿疫苗技术路线的合成关键技术;提出重大传染病疾病疫苗设计新理论和研制新范式,形成安全、高效、广谱现代疫苗产品。

5.创新佐剂、递送系统与关键技术

针对病原的感染特性及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激活的需求,开展新型递送体系研究;系统鉴定不同佐剂和递送系统的疫苗免疫应答特征,对疫苗免疫后诱导产生的抗体库和T细胞库的多样性及功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阐明佐剂和递送系统的免疫增效机制;优化佐剂及抗原制剂配方,调控疫苗抗原与佐剂相互作用模式及强度,实现疫苗增效。

6.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与防治产品评价

揭示人类及其他宿主对重要病原及其变异的免疫识别机制;发现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和调控的关键节点、关键免疫受体和潜在免疫操控靶点;建立类器官动物模型等多维度传染病免疫防治产品评价技术及平台。

7.肿瘤发生机制与肿瘤免疫

研究肿瘤抗原、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互关系;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和肿瘤细胞逃逸免疫效应的机制;及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

8.病毒细菌感染与免疫相关的研究

本室扩展研究方向,除以上重点研究方向以外欢迎病毒细菌感染与免疫相关领域方向的优秀人才加入。

 

二、招聘岗位及基本任职条件

(一)研究组长岗位

1. 具有以上招聘领域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领军学术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截至申报年度1月1日);

2. 海外人员: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海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连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不少于3年(含)以上;其中:领军人才应具有在海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担任副教授或相当岗位任职经历。特别优秀或急需者可放宽至助理教授或相当岗位任职经历。

国内人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博士毕业后具有相关专业3年(含)以上国内研究工作经验。特别优秀的,学习或工作年限可适当放宽;其中:领军人才应具有在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或大型企业研发机构担任教授或相当岗位任职经历,是国内相关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3. 在本研究领域有高水平的学术造诣,能把握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过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高端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至少3篇及以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或相应科研成绩;  

4. 具有带领一支队伍在本领域前沿从事研究并具有能做出国际水平创新性成果的优良潜质;

5. 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6. 身体健康,全时全职在岗工作。

 

(二)青年研究组长岗位

1. 具有以上招聘领域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38周岁(截至申报年度1月1日);

2. 海外人员:取得博士学位后应在海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科研工作3年(含)以上。国内人员: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博士毕业后具有相关专业5年(含)以上国内研究工作经验,在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有影响力的业绩,为本领域骨干人才;

3. 在本研究领域有高水平的学术造诣,能把握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过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高端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至少3篇及以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或相应科研成绩,达到研究所对项目研究员岗位有关科研业绩方面的基本任职条件;

4. 具有带领一支队伍在本领域前沿从事研究并具有能做出国际水平创新性成果的优良潜质;

5. 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6. 身体健康,全时全职在岗工作。

 

三、薪酬待遇:

1、项目支持:

全力支持入选者申请各类国家、中科院人才项目支持。

2、科研条件:

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130-230㎡实验及办公空间,完备的公共技术支撑。其中:

(1)领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1000-1500万,安家补贴360万;

(2)青年人才:科研启动经费500-1000万,安家补贴210万;

(3)青年研究组长:科研启动经费100万,安家补贴20万。

3、团队配备:

(1)自主选聘各类工作人员,配置3-5个事业编制指标,每年1-3个研究生。

(2)自主招聘博士后,研究所与中科院共同补贴博士后工资及五险两金。

4、福利保障:

(1)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协议年薪,配备研究所周边位于科学园南里、紫金书院、奥林春晓的优质人才周转房及优惠租房补贴。

(2)解决本人、配偶及子女北京市户口,协助落实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

5、特别优秀人才和团队可“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方式配套项目支持、科研条件、团队和福利保障等方案。

 

四、应聘材料

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组长应聘申请表》(详见附件)及个人履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工作业绩等);

2.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发表论著首页、5篇代表性论文全文、授权专利等扫描件);

3.应聘后工作和团队建设计划;

4.至少3位本领域海内外同行专家(一般应含所在科研团队负责人)推荐信;

5.相关证明(海内外任职情况证明、学历学位证明、承担的课题和获奖情况证明),以及身份证或护照等扫描件;

6.由北京市三甲或指定医院提供的近六个月体检健康证明(外籍专家可提供出入境管理处指定体检地点体检报告);

7.本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五、应聘方式

自发布招聘通知之日起至招聘到合适人选为止,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上述材料发送至zhaopin#im.ac.cn,同时抄送至tianyn#im.ac.cn及liuy#im.ac.cn(投递时请将“#”改为“@”)。

邮件主题注明“应聘病原室***方向研究组长/青年研究组长”,附件形式的《应聘申请表》请命名为“病原室研究组长/青年研究组长申请表+姓名+现单位”。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病原室  田雅宁(86-10-64807412

             人事处  刘媛、周畅(86-10-64807477,86-10-64807227)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