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穿着旗袍搞研究的女人能不酷吗?”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09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优秀、女强人、冷静睿智、雷厉风行、工作中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中优雅、内心柔软、风趣幽默、享受生活、温柔平易近人,这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眼中的女科学家的素描。

    在她看来,“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就生动体现了这两面,“吴先生酷爱穿旗袍,穿着旗袍搞研究的女人能不酷吗?”

  陈春英是在3月8日由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协办的“女科技工作者发展与创新·长缨论坛”上说这番话的。“长缨”取自“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一百多年前设立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庆祝和纪念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今,妇女的地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我们依然在强调“女科学家”,询问她们“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样的问题时,不得不承认,刻板印象仍在,鸿沟未消。

  这也是这一天,隆重举行包括“长缨论坛”在内的多个妇女节活动的意义所在。

  正如陈春英所说,女科学家充分体现了科学与美丽。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科技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展现出这种“美丽”。

  “科学家”前的一个简单限定词,意味着“她们”要面对许多来自科学之外的挑战——性别偏见、生育,家务等等。

  “如果一个男性带着孩子去参加学术会议,大家不会因此质疑他的学术水平,还会夸他是个好爸爸,但如果一个妈妈带着孩子的话,别人可能就会对她的专业水准有所怀疑。”联合国妇女署合作伙伴关系专员杨睿侃举的一个小例子足以说明问题。

  杨睿侃给出的数字是,全球仅有29.3%的科研工作者为女性,同时,女性科学家在不同学科的占比很不均衡,在医药卫生领域占比较高,在物理、数学等领域则较低。

  在我国,数据显示,硕士以上学历中女性的比例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但再往上走,随着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的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2020年,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统计了全球多个国家、多门学科自1955年以来活跃的论文发表学者,发现女性研究者的比例虽然有所提升,但也只占到了27% 。

  女性所面临的无偿家务劳动负担、职业发展上升期与生育及育儿阶段的重合,对包括全球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女性都是巨大的挑战。

  《自然》杂志2021年对128个国家的9000多名女性科研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女性会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离开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的全职研究岗位。

  此外,杨睿侃分析,女性科研工作者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所获得的学术资源较少,“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花在无偿护理和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平均是男性的3.2倍,疫情更加剧家务分担的不平等。”

  BMJ (《英国医学杂志》)去年10月的一篇论文指出,在第一波疫情期间,女性科学家出现在论文关键署名位置的比例明显下降。

  各方都在努力改变这些状况。

  杨睿侃说,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计划在国内开展的青年女大学生支持项目,希望发动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目前正在理工科领域学习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提供人生及职业规划指导,赋能她们成为科学研究和科技行业的未来领导者,并建立女性科技工作者社群,发挥优秀榜样力量。

  同时,联合国妇女署致力于与政府、妇女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构建支持性的工作及社会环境,为年轻女性在科技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建立性别友好机制,合力营造支持环境,深度发掘科技女性潜力。

  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2010年开始实行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政策,鼓励女科研人员参加评审;2011年将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40岁,提高参与项目评审的女性比例等等。

  2021年4月,全国妇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同年7月,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从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基础工作6个方面提出16项具体措施。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政策层面的支持是外因。”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一定能做好,能做得越来越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王志珍院士正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榜样。

  “我研究生第一节课上,王志珍院士说,她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王奇慧说,“这也激励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断突破。”

  如今,王奇慧已是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坚力量,她作为核心骨干研制的COVID-19治疗性抗体曾在美国等16国紧急使用,她也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第十四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等奖项。

  “经历、见证、创造抗疫历史的你我,是自己的英雄,也是全世界的英雄。”王奇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