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董瑞丰)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开发的微生物菌肥在今年生姜大田种植试验过程中获得成功,每亩增产可达25%至30%。
近年来我国生姜种植的土壤板结酸化、土传病害频发等现象高发。专家认为,使用微生物菌肥可大幅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土壤污染,并增强生姜的抗病与抗逆能力。
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领衔,在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磊课题组等研究单元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经过近3年的联合攻关,科学优化复合菌剂的配比,开发了生姜高效功能性微生物菌肥。目前使用该菌肥的大田试验有100多亩,经测产每亩产量毛重可达11吨,与对照组相比每亩增产2.5吨左右。
据介绍,菌肥的功能性微生物是从生姜种植土壤中分离筛选所得。使用该菌肥的生姜在种植期苗齐、苗壮、株高、色泽深绿、分支多,有效防控了生姜土传病害,同时也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最终实现生姜的高质高产。
我国是世界生姜主要种植国和出口国。生姜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等地广为栽培,是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
背景资料:
2014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被化肥‘喂瘦’的土地”引发了国内对于土地健康的关注。中国的农业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尤其是大棚蔬菜和果树区,农药化肥的投入占据整个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二。虽然化肥的使用量大,但利用率却不到30%,所以现在我们要承受大量依赖化肥农药的后果就是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地力衰竭、污染、土传病害等一系列的问题相继出现。同时,我们所食用的农产品天然味道的丧失,保鲜期缩短,不易储存等问题,究其原因,矛头也指向化学肥料的长期过量使用,重茬指数高和连作等产生的土壤持续生产力障碍问题。
生姜是一种高效、丰产的经济作物,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能,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据报道,我国生姜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达 384.75 万亩和 580 万吨左右,是世界上生姜种植面积、总产量最大的国家,是最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之一,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生姜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生姜种植的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超标、土传病害频发等现象愈发突出。据国内外有关生姜病害的文献报道和统计,生姜上可发生的侵染性病害约11种,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及线虫性病害等,严重制约着生姜产业的发展。
生姜发病大田 发病生姜
解决土壤的质量问题、提高肥料有效性及其利用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最安全可靠的方法就是合理开发利用微生物。微生物能够活化土壤有机与无机养分,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增加养分的有效性,在土壤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土壤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用微生物菌剂在大大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还能减少土壤污染,而且还可以通过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来增强植物的抗病与抗逆能力,这对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延长农产品的采收期和自然保鲜期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地利用微生物产品,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肥力等一系列土壤问题,乃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
针对上述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领衔,在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磊课题组等研究单元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三年的联合攻关,科学优化了复合菌剂的配比,所开发的生姜高效功能性微生物菌肥,在今年生姜大田种植试验过程中获得巨大成功。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使用该复合菌剂的生姜在种植期,苗齐、苗壮、株高、色泽深绿、分支多,可有效地防控生姜土传病害,同时亦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最终实现生姜的高质高产。复合菌剂的功能性微生物是从生姜种植土壤中分离筛选所得,定植能力强,作用持久并且该复合菌剂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目前生姜功能性微生物菌肥的大田试验已达到100多亩,经测产每亩产量达到11-12吨(毛重),与对照组相比每亩增产5000斤左右。
生姜试验田农户
菌剂的效果显而易见,得到了姜农们的一致认可。陈洼农户陈柯元说:“俺家的姜地变‘暄’了,出现了多年不见的蚯蚓。”北孟农户曹大哥:“种姜十多年了,从来没种过这么好的生姜,菌肥‘奇好’,收获的生姜也‘奇好’。”石埠种姜能手姜其成:“大姜齐整,没癞,从没种过这么粗大的生姜。”他老婆笑道:“家里的姜窖今年有点儿小了。”试验地附近的很多姜农追问,“这玩意,哪里有的卖?!”
小小微生物,在减施增效中,土壤得到改良,生姜得到了增收,生姜品质得到提升,更是得到了姜农们的一致称赞。
参与项目研发的部分科研人员
希望该技术能尽快走进千家万户,普惠姜农,实现姜农的增产增收,也让消费者吃上绿色有机的生姜。未来微生物在农业服务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将把科研成果谱写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