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举办在线活动,把“弘扬科学家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活动月推向高潮。活动包括“国之大者”“国之传承”“国之重器”“国之榜样”四个篇章,展示了我院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潜心科研、锐意奋进的精神风貌。微生物所庄文颖院士代表中科院优秀科学家群体在“国之榜样”环节亮相。
Q: 庄院士您好,您进行真菌学的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现在还坚持野外科考,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始终如一投入科研工作中?
A:我对科学的憧憬始于年幼时的一本书《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这本书浸透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当时青少年和中国科学发展的期望。我步入真菌学领域是上世纪70年代,而深入了解真菌学则是在读研究生和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期。人生短暂,人活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事情,留下一点点印记。在国外学习期间,我学到了原来不懂的知识,看到了与国外的差距,立志用自己的能力发展祖国的真菌学,使中国真菌资源为我所用,造福人民。产生一种信念,外国学者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克服困难,培养科学信念和攀登高峰的勇气。人总要有一种精神,作为科学家,要崇尚科学,实事求是,淡泊名利,严谨治学。我会努力践行总书记对院士提出的“四个表率”的要求。
Q:您为了完成“中国孢子植物志”,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经历了无数次的野外科考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吗?
A:“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是对我国孢子植物进行考察、收集和分类研究,为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编研工作起步于1973年,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的项目资助。全国10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500余位学者先后参与了编研,经历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团队作战,以老传新,为摸清我国孢子植物资源家底,为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的数据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编研工作是几代人的接力与传承,从无到有,目前已出版117卷,其中包括《中国苔藓志》10卷、《中国海藻志》15卷、《中国淡水藻志》23卷、《中国真菌志》65卷、《中国地衣志》4卷。我本人从事真菌学研究,在已出版的65卷《中国真菌志》中,我和我的团队参与了8卷。资源收集与分类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不畏野外考察的艰辛,耐得住实验室内研究的寂寞,才能在认识资源的基础上,使中国孢子植物资源为我所用;也才能鉴别有害孢子植物,将其拒之于国门之外,保护国家的生物安全。
Q(网友提问) : 庄老师,您是我们大家的榜样,请问您也有自己的偶像吗?
A:在真菌学领域,戴芳澜先生和邓叔群先生是我国的两位先驱,上世纪20至30年代,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精神,改变了外国人研究中国真菌的尴尬历史,开启了国人研究中国真菌的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的现代真菌学研究。我的老师余永年先生等许多学者是戴老和邓老的学生,他们传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科学精神,竭尽全力去完成前辈的未尽事业,创办了“菌物学报”,创建了“中国菌物学会”,开启了《中国真菌志》和《中国地衣志》的编研工作。余永年先生是我的老师,他以毕生的努力,使戴老的嘱托变为现实;极为令人感动的是,余先生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历时5年,组织全国菌物学工作者编写了世纪之作《中国菌物学100年》,巨著出版前的一年,老人家不幸辞世,但他这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是后来者的光辉榜样。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必须发扬前辈的科学精神,为发展祖国的真菌学付出艰辛,不断攀登,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