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1年学术年会暨致微年度论坛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微生物学新时代”,会议由科技战略规划与重大项目处主办,所领导班子成员及方荣祥院士、庄文颖院士及部分科研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所领导班子成员轮流主持。会议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设置分会场并控制到场人数。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计1000余人次参加了学术会议。
钱韦所长致开幕词,他介绍了2021年研究所在多个领域取得的重要成绩。按照科技工作“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要求,研究所积极组织“十四五”规划及国重体系重组战略研讨,聚焦主责主业。谋划承担国家和院重大科技任务,新获主持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基础资源专项项目、2项弘光专项和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研究所在微生物国际学科前沿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技术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发的疫苗、抗体用于新冠临床防治,造福社会;在Cell、Science、Nature和Nature Catalysis等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超20项;在关键技术产业化方面创造历史纪录;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实现6连捷。同时指出学术年会是对科研工作一次很好的总结和提高,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学术盛宴碰撞学术思维,激发学术热情,开阔学术视野,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与目标,并预祝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报告会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致微年度论坛特别邀请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做特邀学术报告。王福生院士做了题为《重要传染病的临床免疫特点与免疫治疗: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以乙型肝炎和新冠肺炎为例介绍了重要传染病的临床免疫特点与免疫治疗的进展。马光辉院士做了题为《均一颗粒的可控制造及合成疫苗工程》的报告,总结回顾了纳微尺度的颗粒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均一、特殊形貌的颗粒用于新冠疫苗的递送,增强了疫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于贵瑞院士做了题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的背景、战略意义、目标及技术路线,探讨了微生物学如何在“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会第二个环节主要围绕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的主攻方向,邀请各方向代表共11位PI作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涉及《数据和假说驱动微生物新生命新元件发现》、《环境病原真菌:致命的“业余”杀手》、《新冠病毒的入侵、跨种传播与抗体治疗》《链霉菌物种形成机制》、《设计还原力平衡途径合成L-高丝氨酸》、《基于微流控的微生物单细胞分析》、《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基因组编辑育种》、《利用先进光源增强植物抗病性》、《利用先进光源增强植物抗病性》、《AI+BT赋能微生物组应用》、《疫苗的理性设计与开发》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报告和问答环节中提出的新思想、新问题、新假设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会议前期有100多名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做了Poster报告,共计350余人通过微信投票系统对展示的Poster进行了评选,其中牟庆璇、孙瑨原、刘群、姜丹丹和魏金伟等5位研究生获得了年会Poster“最佳人气奖”。
最后,王丽萍书记对大会进行了总结,指出微生物所作为微生物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当好“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同时,鼓励科研人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我院及研究所“十四五”规划组织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的科研攻关。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多方面、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开阔师生学术视野,促进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