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微生物大百科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传染病[疫情科普系列之九]

  本文作者:赵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自从人类出现,传染性疾病便随之出现,什么时候人类还存在,传染病就存在。传染病过去是,而且以后也一定会是影响人类历史的一个最基础的决定因素。                                                                               ——威廉·麦克尼尔 


  
 

  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甚至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大家还在谈“瘟疫”色变。我们今天来聊一聊,那些历史上骇人的传染病。 

    

  我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而其中最危险的甲类传染病目前有两种: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病有25种,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和现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1. 鼠疫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或称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及其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鼠类、旱獭等啮齿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跳蚤叮咬感染的动物之后再叮咬人,就会把致病菌传给人。 

    

  肺鼠疫还可以通过病人的飞沫,进行人际传播,危险性更高。鼠疫可造成高热,淋巴结肿大和出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病死率极高. 

    

  在英国伦敦流行时曾被称为黑死病,流行时尸横遍野,人心惶惶。加上大流行可以延续几十甚至上百年,成为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的死神和徘徊的幽灵。 

  
 

   鼠疫耶尔森菌 (来源:百度百科)
 

  

  旱獭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人类历史上一共经历三次鼠疫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第一次鼠疫是“查士丁尼大鼠疫”,起始于东罗马帝国,传播到西欧,又在地中海地区肆虐,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共夺取上亿条生命。 

    

  第二次鼠疫从14世纪20年代开始,到1800年左右才停止,前后三百余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云南开始,传遍亚,欧,非各个大陆,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全球先后有数千万人死于鼠疫。第三次鼠疫传播的速度比之前的两次都要迅猛。 

  

  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我国先后发生过6次鼠疫大流行,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 

  

  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在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博士的努力下,发现了旱獭在传播鼠疫中的作用,确认了肺鼠疫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的传播方式,并通过多种防治措施,得以在数月之内控制疫情,同时也避免了更大范围的鼠疫流行。 

  

  在今天,鼠疫已经不再是一个“死亡幽灵”了,早期发现的话,链霉素等抗生素都可以有效的来做鼠疫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使用,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多个省区仍然有鼠疫的自然宿主存在,近年来还是会有散发病例发生。 

    

  对于鼠疫,虽不必“谈鼠色变”,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2. 霍乱 

  霍乱是受到O1或者O139型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病,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 

  

  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霍乱感染者或者带菌者粪便中会存在大量的霍乱弧菌,弧菌会随着水系统大量传播扩散,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又会有大批量的人感染。 

  
 

  英国霍乱时期照片(来源:百度图库) 
 

  对霍乱最早的描述在公元前5世纪,研究认为,霍乱弧菌是来自于非致病菌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变异。在19世纪,霍乱从印度恒河三角洲起始,蔓延到了世界各地。随后的六次大流行使各大洲的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 

  

  事实上,目前世界范围内,霍乱的流行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目前的第七次大流行于1961年始于南亚,1971年波及非洲,1991年扩大到美洲。至今仍然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呈地方流行。 

  

  根据WHO的估算,在世界范围内霍乱每年导致大约130万至400万例病例,以及2.1万至14.3万例死亡。 

  

  从传染方式其实就可以看出,霍乱的传染和卫生系统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通过隔离治疗,水源和环境消毒,公众“把好一张口”等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只要及早发现,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溶液,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霍乱并不困难。 

  

  现在已有上市的霍乱疫苗,供特殊人群和战略储备。我国近年来也时有霍乱病例报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仍十分必要。 
 

  

  霍乱弧菌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3. 炭疽 

  炭疽,给大家的概念往往很容易与“细菌战”,“恐怖袭击”等联系起来。事实上,炭疽是一种叫做炭疽芽胞杆菌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中,人通常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 

    

  炭疽按照症状主要有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人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经口感染和吸入性感染。 

    

  肺炭疽还可通过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和气溶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肺炭疽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我国“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炭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可以生成芽孢,芽孢是细菌高浓度脱水形成的休眠体,可以抵御很强的紫外线,高温等恶劣环境,在干燥土壤等合适的环境下可以存活10年之久。 

    

  也正是因为芽孢超强的适应能力,使得它可能被作生物武器使用。 

    

  最早记载关于炭疽热的流行发生于公元80年,罗马因此死亡近5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首先研制和使用了细菌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细菌战进一步扩大,各参战大国先后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研制细菌武器并用于战争的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日本73l部队,他们在中国哈尔滨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研究机构和生产用于杀人的细菌工厂。 

    

  目前阶段,炭疽对人类仍然构成威胁,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暴发流行。我国30多个省(区)市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这种疾病,甚至引起流行。多发生在西部地区,以农、牧民为多。因为芽孢的存在,使得“消灭炭疽”变得十分困难。 

    

  预防炭疽最主要的就是远离病死的动物。炭疽也是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的。 

  
 

  炭疽芽孢杆菌(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高倍显微镜下的杆状菌体及芽孢 

  (来源:炭疽可怕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文章) 
 

  上面讲的是三种可怕的细菌性传染病,曾经猖狂肆虐的它们在卫生条件逐渐改善,并且拥有抗生素的今天,在我国大多已经逐渐偃旗息鼓。需要的只是盯紧它们,一旦有冒头的迹象马上把它消灭掉。 

  

  下面要聊聊几种病毒性传染疾病,就从人类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顶点——天花开始吧。(病毒与细菌传染病的区别见本系列科普文章:入侵&反击!病原体和人体的攻防战) 

  

  4. 天花 

 

  

  天花病毒模型 (来源网络) 

    

  天花是一种古老而又猖獗的疾病,推测可能出现在公元前一万年正值人类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时代,由家畜身上无害的痘病毒进化而来。 

    

  至20世纪,天花至少造成全球3亿多人死亡。天花传染性强,病情重,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可以达到30%左右。 

    

  天花感染会有典型的天花红疹,几天后化脓形成脓疱,2周后开始结痂,痊愈后脸上会留下麻子。 

    

  天花也是影响历史的传染病,“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由于欧洲殖民者带来的天花,约100年后,对天花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天花在中国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在历朝典籍中均有记载。清朝相关的书籍和影视剧中总少不了天花的影子。 

    

  清朝顺治帝就是因天花去世,康熙帝也是因幼时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麻子。天花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 

    

  天花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存活能力,离体后,病毒依然能存活很久,还可以再次感染人。这也是我们影视作品,特别是“宫斗戏”中经典的用天花害人的“名场面”的来源。 

    

  在与天花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用轻型天花病人痘液接种正常人的“人痘”。这使得当时天花30%以上的病死率降到2%以下,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疫苗接种史。 

    

  但“人痘”危险性很大,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因种痘而死亡。1798年,英国医生詹纳首创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随着牛痘疫苗的普及,天花的流行逐渐得到了遏制。 

    

  l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天花的消灭,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标志性胜利,也是疫苗的胜利。 

    

  从此,人类通过预防接种,遏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传染性疾病:脊髓灰质炎,乙肝等等。但迄今为止,彻底消灭的还只有天花一种。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还依然在路上。 

    

  5. 埃博拉 

 

  作为近年来肆虐非洲大陆的疾病,埃博拉离我们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发病后期会有肝肾功能受损和内出血和外出血症状,致死率能到50%左右,在世界各国的病原分类中都属于最高危险等级的范畴。 

    

  人们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对的,又是蝙蝠!)。埃博拉随后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的方式,在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 

    

  因埃博拉去世的人的含病毒体液同时也有传染性,所以在非洲传播时,也有很多因葬礼而传播扩散的情况。 

    

  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进入人类社会。埃博拉在非洲一直有散发病例,但未造成大规模扩散。2014-2016年在西非暴发了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数2.6万,死亡1.1万人。 

    

  2018年以来,在刚果又出现了埃博拉的疫情,至2019年12月,发现3340例,其中死亡2210例。刚果国内的安全状况对控制疫情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埃博拉疫情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非洲的埃博拉暴发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病毒的重视,近年来,世界各国加紧研发了对埃博拉药物和疫苗,正尝试用于帮助刚果的埃博拉病人。 

    

  我国目前没有埃博拉的病例发生,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又有哪一片土地能独善其身呢。关口前移,应当将传染病阻击在国门之外。 

  

  

  埃博拉疫情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在2014年非洲埃博拉大流行时,当年9月16日,中国政府就派出第一批经验丰富的医疗和疾控专家,赴疫情严重的塞拉利昂,建立了临时实验室并开展工作。 

    

  先后有数支医疗队和中国疾控中心,军科院等的专家团队援非,并在塞拉利昂建立了长期的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疫苗也已获批。希望未来有一天,埃博拉也能被我们归入“已消灭”的范畴。 

  

  6. 艾滋病 

  艾滋病也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毒(HIV)引起的。 

    

  艾滋病毒会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滋病感染者通常会经过比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展为病人。 

    

  感染者往往死于常见病原的感染,恶性肿瘤。而如果免疫系统完好,人体本可抵御这些疾患。而因为在免疫系统被破坏之后,他们变得非常脆弱,普通的感染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疾病。 

    

  有研究说,艾滋病是从黑猩猩的病毒变异而来。推测是20世纪初期,由于当时人类食用野生的黑猩猩而传播给人(又是一个乱吃野生动物的教训!),后来由移民从非洲带入美国。 

    

  直到1981年,艾滋病毒才被发现。至今,艾滋病毒仍然是一项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到目前为止已造成3200多万人死亡。 

  

  

  艾滋病症状照片(来源:百度图库) 

    

  到2018年底,世界范围内约有379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有时能到10年以上,潜伏期的感染者能正常的进行工作生活,但潜伏期依然是有传染能力的,这也是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扩散的原因之一。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感染者普通的接触和交谈是不会感染的。 

  
 

  

  艾滋病毒模型(来源:百度图库) 

    

  艾滋病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它是一个逆转录病毒,会将自己的基因组插入到患者的基因组中去,非常难根除。 

    

  迄今为止,艾滋病没有有效的疫苗,也没有可以根除的药物。但是,现在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长期用药可以有效抑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长达几十年,某种意义上讲,将艾滋病变成了一种传染性的“慢性病”。